鼎足之势是什么意思
(1) 形势如同鼎的足,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
操军破必北还,如此则 荆吴之势强,鼎足之势成矣。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(2) 亦说“鼎足之形
国语辞典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。晋.孙楚〈为石仲容与孙皓书〉:「自谓三分鼎足之势,可与泰山共相终始。」《三国演义.第一一回》:「吾欲屯兵濮阳,以成鼎足之势。」
鼎足之势的网络解释
鼎足之势,汉语成语,
拼音:dǐng zú zhī shì,
释义为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,
源于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
| 成语解释 |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。 | 
|---|---|
| 成语出处 | 晋 孙楚《为石仲容与孙皓书》:“自谓三分鼎足之势。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。” | 
| 常用程度 | 常用成语 | 
| 感情色彩 | 中性成语 | 
| 成语用法 | 偏正式;作宾语;指三方面相持 | 
| 成语结构 | 偏正式成语 | 
| 产生年代 | 古代成语 | 
| 成语正音 | |
| 成语辨形 | |
| 近义词 | 鼎足而立 | 
| 反义词 | |
| 成语例子 | 三国时期,魏、蜀、吴各据一方,形成鼎足之势。 | 
| 成语谜语 | 
(1) 形势如同鼎的足,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
操军破必北还,如此则 荆吴之势强,鼎足之势成矣。——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(2) 亦说“鼎足之形
国语辞典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。晋.孙楚〈为石仲容与孙皓书〉:「自谓三分鼎足之势,可与泰山共相终始。」《三国演义.第一一回》:「吾欲屯兵濮阳,以成鼎足之势。」
鼎足之势,汉语成语,
拼音:dǐng zú zhī shì,
释义为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,
源于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