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

成语解释 厌:满足;脍:细切的肉。粮食舂得越精越好,肉切得越细越好。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。
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《论语 乡党》:“斋必变食,居必迁坐。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”
常用程度
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
成语用法 复句式;作分句;含褒义,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
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
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
成语正音
成语辨形
近义词
反义词
成语例子 “割不正不食”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,但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条令却有些稀奇。(鲁迅《南腔北调集 由中国女人的脚……》)
成语谜语
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

粮食不嫌舂得精,鱼和肉不嫌切得细。《论语.乡党》﹕"斋必变食﹐居必迁坐。食不厌精﹐脍不厌细。"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。 国语辞典

米麦碾舂得愈精白愈好,鱼肉切得越细越好。比喻食品精致,饮食讲究。《论语.乡党》:「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,食饐而餲,鱼馁而肉败,不食。」宋.杨万里〈庸言三〉:「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,学而不精可乎?」
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的网络解释

春秋时期,大成至圣先师孔子,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,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粮食越精致越好。肉类切得越细越好。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,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