息事宁人

成语解释 息:平息;宁:安定。指调解纠纷;使事情平息下来;使人们平安相处。
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章帝纪》:“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验,及吏人条书相告,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,敬奉天气。”
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
成语用法 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
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
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
成语正音 事,不能读作“sì”;宁,不能读作“nìnɡ”。
成语辨形 事,不能写作“是”。
近义词 相安无事
反义词 推波助澜、无事生非
成语例子 我承认我是抱着“息事宁人”的苦衷来接受它的。(闻一多《四杰》)
成语谜语 防患未然安全操作

词语分开解释

息事 : 1.平息事端。
宁人 : 1.安定民众。

息事宁人是什么意思

原意是不生事扰民。后指平息纠纷,使人安宁(常带有自我牺牲的意味)

及吏人条书相告,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。——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

国语辞典

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。《后汉书.卷三.肃宗孝章帝纪》:「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验,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,冀以息事宁人,敬奉天气。」后多指调停纷争,以使彼此相安。清.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卷二三.滦阳续录五》:「谬答以畏,可息事宁人。彼此相激,伊于胡底乎?」近相安无事反推波助澜,惹事生非,无事生非

浏览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