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车上书

成语解释 公车:汉代官署名。指举人进京应试。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
成语出处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东方朔传》:“朔初入长安,至公车上书,凡用三干奏牍。”
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
成语用法 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政事
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
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
成语正音
成语辨形
近义词
反义词
成语例子 吴玉章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》:“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,举行了著名的‘公车上书’,要求拒合,迁都,变法图强。”
成语谜语

词语分开解释

公车 : 1.君主的兵车。2.官车。3.汉代官署名。为卫尉的下属机构﹐设公车令﹐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。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﹐经由此处受理。后以指此类官署。4.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﹐后因以"公车"为举人应试的代称。5.借指应试的举子。
上书 : 1.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。2.指给地位高的人写信。3.旧时塾师向学生讲授新课。

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

1.汉制﹐吏民上书言事﹐均由公车令接待。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。 2.指清末一历史事件。公元1895年(清光绪二一年)4月﹐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﹐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《马关条约》﹐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。是年﹐康有为在京会试﹐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﹐提出拒签和约﹑迁都抗战﹑变法图强三项主张﹐震撼全国。史称"公车上书"。

公车上书的网络解释

公车上书,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·载湉、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的事件。

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,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。